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信息  > 正文

无视美军事建议,10万乌军赴扎波罗热要决战,被俄1天歼灭近千人

时间:2023-08-05 13:58:32     来源:亚太说

图为俄军士兵

本期话题,乌克兰无视美国建议,预备队奔赴乌克兰南部战线,与10万俄军展开决战。初战不利,在所有接触线上1天就被歼灭925人。


【资料图】

据前线报道,乌军在8月2日,集结了数万人的部队前往乌克兰南部的扎波罗热地区,准备与驻守此地的俄军展开决战。

从时间上来看,8月1日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视察了扎波罗热方向的前线指挥所,听取了前线指挥官对战况和乌军相关反攻行动的汇报,提出了要主动出击。刚过去一天乌军就采取了主动出击,这不得不看作是乌高层对俄针锋相对的举措了。

图为基辅受袭的建筑

乌军发现发起对俄本土的袭击没取得多大效果,还招致俄方的猛烈回击,想在前线取得反攻进展。乌军在发动对莫斯科的无人机袭击后,俄军发动报复式地针对乌后方城市的袭击,据乌克兰媒体报道,7月3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家乡克里维里赫市被俄军两枚导弹袭击,造成6人死亡,70余人受伤。而基辅也在8月1日遭受了俄罗斯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

从战线上来看,俄军在顿巴斯地区已经展开了大规模反攻,还取得不小进展,乌军想避其锋芒,从南线取得突破。况且扎波罗热与敖德萨较为接近,乌军想通过在扎波罗热的推进,来减缓俄军对敖德萨发起的袭击。

图为俄军坦克

此外,乌军发动大军实行反攻计划,却并未获得多少进展,反而一天折损了900多人。虽然此次乌军的预备队中有8千名北约培训的精锐,但是乌军的单兵作战能力还是与久经沙场的俄军存在不小差距。据前线消息,8月1日一辆俄罗斯坦克在扎波罗热地区单枪匹马地歼灭了由八辆敌军坦克装甲车组成的纵队。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俄军坦克不断地准确打击敌军,导致乌军坦克装甲纵队被击溃。这说明了乌军的战斗经验和战斗水平被俄军远远甩在了后面。

同时,乌军准备不充分,乌军弹药已经存在缺口,仍得不到西方国家的有效增援。而在南线俄军一直处于防守态势,乌军缺乏坦克及各种装甲车辆,各种地雷和防御工事可以给乌军造成大量的伤亡。7月31日,美国五角大楼前顾问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乌克兰的基础设施从未准备好为军队服务,而俄罗斯每天都在增强军事能力。美方承诺提供乌军的F16战斗机,没人知道它们何时会出现在乌克兰,也没人知道它们是否会改变什么。

图为乌军放飞无人机

据外媒8月2日报道称,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乌克兰与北约国家之间关系复杂,出现了分歧。知情人士向美媒透露,美国曾强烈建议乌克兰不要做某些事情,但乌方没有听取建议,令美国感到恼火。这一消息得到波兰一名军事情报专家的证实,他表示美方还曾建议乌克兰军队,不要按照俄方希望的方式进行战斗,却未得到满意的答案。而此前乌克兰对俄首都发动的几次无人机袭击,美方也持不支持的态度。

图为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

最可能带来的影响是,欧洲国家可能会出于乌军的错误战略,转而减少对乌军的援助。8月2日,波兰就因为粮食问题与乌克兰翻了脸,不只波兰东欧国家普遍对乌克兰的农产品禁令持支持的态度。除了美国,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早在北约峰会召开前夕就表示不满。7月12日,华莱士在北约峰会间隙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言辞犀利地指出,乌克兰应该感谢西方。对乌不满的不只英国大臣,欧洲很多国家在援乌立场上已有变化,这从7月14日维尔纽斯北约峰会的合影中乌克兰总统形单影只就可见一斑。这一态度转向已经在战场有了体现。顿涅茨克地区的领导人顾问告诉俄罗斯媒体,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的装备已有所减少,因为欧洲国家对援助乌克兰感到不满。

更严重的是,乌军这次的行动,已经直接惹怒了乌克兰背后最大的支持者美国。本来美国政府内部就援乌议题,存在不同意见,而执政的民主党基于自己在欧洲的战略,顶着压力支援了乌克兰大量武器装备和资金。此前就有马斯克等人要求对乌军援拉出清单,搞明白每一项资金的去向和用途,而共和党一边更是直言民主党对乌援助存在严重的贪腐问题,要求弹劾拜登总统。美国民主党还要面临2024年的大选,而乌军在战场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使得美方已经逐渐失去了耐心。

图为俄海军舰队

乌军在没有得到西方的支持下贸然发动反击行动,而俄方不光在战线上进行了长时间的部署,还通过其他方式提升自己在相关区域的军事存在。俄罗斯国防部称,8月2日起开始在波罗的海举行海军演习,30多艘军舰和快艇、20艘支援舰、30架海军航空队和俄罗斯空天军飞机、约6000名军人参加演习。

综合来看,乌军在战场上整体处于劣势,凭着美西方的援助才勉强维持着战场的局势,现如今却因战略转变而惹恼了西方国家,一旦西方国家彻底抛弃了乌克兰,那么乌克兰在战场上将遭遇更严峻的情况。

俗话说,别人的屋檐再大,不如自己有把伞。或许乌克兰的政府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与其一味地依靠西方援助,不如发展己方力量,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