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白酒产区的打造路径有何特殊性?
文|云酒头条要闻中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20日,“第九届清香类型白酒论坛”在湖北黄石举办,与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了清香白酒发展形势与产区意识不足等问题。
5月25日,第四届中国白酒黄淮核心产区高质量发展峰会在河南举办,苏鲁豫皖四省白酒企业共聚一堂,聚焦产区品牌打造、深化产区价值表达,以期推动黄淮流域白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5月29日,在哈尔滨,黑龙江酒业高峰论坛围绕寒地黑土白酒核心产区名酒品牌高端化,向行业发出了东北白酒加快产区化的信号。
从当前行业格局看,与南方川酒产区、黔酒产区相比,北方白酒的产区化发展在产区规模、品类品牌声量上要稍显薄弱。
但从上述十天内三场白酒品类、产区高峰论坛的举办不难看出,北方白酒的产区意识已经觉醒,“产区是对白酒发展优势资源的集中表达”,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对比川、黔,聚焦北方产区,梳理包括黄淮流域核心产区在内的北方白酒产区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下的努力,或可探索北方白酒产区寻求抱团共赢、形成良好板块共振效应的新路径。
产区的价值
白酒产区化的黄淮实践
白酒为什么要走向产区化?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
从历史经验和产区案例实践来看,长期强势的川酒产区和近几年已经崛起的黔酒产区,都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产区IP,也为产区白酒品牌,尤其是新兴品牌的全国化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品牌培育加成作用。
黄淮流域白酒企业曾经历的由“合”到“分”,再最终走向“合”的历程,也证明了产区化发展是时代趋势,更是行业方向。
回顾历史,1992年,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曾在《试论浓香型白酒的流派》中,首次提出与川派浓香相对的苏鲁豫皖派淡雅型浓香。
这是黄淮流域白酒核心产区的雏形,但当时川派浓香一统天下,黄淮产区并没有形成气候。
直到2004年,苏鲁豫皖首届白酒峰会召开,共同研究探索白酒发展新方向,突破制约发展瓶颈,促进苏鲁豫皖白酒板块的共同成长。
其后,苏鲁豫皖白酒峰会连续召开五届,每届一个主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与产品创新,形成了“川酒重香、黄淮重味”的行业共识,让黄淮白酒找到了自身的核心价值与发展道路。
这一阶段,黄淮白酒的产区觉醒成效显著。数据显示,苏鲁豫皖四省在2003年-2007年之间,白酒总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基本稳定在40%左右,销售额占全国的比例在30%-35%之间。
川派白酒和黄淮派白酒自此形成了“东西对决、竞相发展”的行业格局。
遗憾的是,2018年之后的十年里,受四省白酒产业投入力度、区域内白酒企业发展不均衡、区域内部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掣肘,苏鲁豫皖白酒峰会不再召开。
但历届白酒峰会对黄淮流域白酒企业风味确立、发展方向、市场推广和全国影响力都形成了巨大推力,以至于时隔十年,东部白酒板块依然有着强大影响力。
2018年,苏鲁豫皖白酒企业再度聚首,召开第一届黄淮流域白酒核心产区领袖企业峰会,首度提出“黄淮流域白酒核心产区”概念。
时至今日,黄淮流域白酒核心产区峰会历经6年、走过4地,立足“大产区”格局,四省白酒企业共同推动产区生态表达、深化产品价值表达,不仅形成了“百花齐放各表其美”的产区竞合格局,更是让各品牌的产区自信、文化自信、品质自信等得到充分彰显。
黄淮流域白酒核心产区的发展案例很好地印证了白酒产区化发展的价值意义。
在国内,白酒行业经历了渠道竞争、品牌竞争、品类竞争的“微观”竞争时代,正在进入产区与产区竞争的“宏观”竞争时代,酒类市场份额加快向优秀产区集中。
此外,白酒国际化正成为行业热词,优质产区酒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目共睹,以龙头企业引领的白酒品牌更需要优质产区的产区表达,以实现抱团出海的共同愿景。
现状与短板
名酒少 品牌弱 聚集效应不足
当前,白酒产区格局基本以浓、清、酱三大主流香型为基础,形成了川酒浓香产区、黔酒酱香产区、黄淮流域浓香产区、以山西吕梁产区为代表的清香核心产区,以及其他区域声量相对较弱的小产区格局。
与川、黔白酒核心产区相比,北方各产区在产区打造意识、产区品牌聚集能力、产区优势资源整合和产区建设监管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短板。
在第四届中国白酒黄淮核心产区高质量发展峰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表示,黄淮产区目前的全国性品牌还是比较少,品牌拉力不够强大,产品黏性也不够强,平均单价也比较低,部分地区的发展较为迟缓,“这是黄淮产区目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态势,需要在未来十年中去研究解决”。
有行业专家认为,判定一个产区成熟与否以及是否具备高质量发展潜力,“兼容并蓄”是重要标准,既要有超级龙头的引领,也要有群星迸发的光辉。
北方是清香品类的主要分布区,但在当前,除吕梁产区外,包括宝丰、牛栏山、红星、衡水老白干、江小白、天佑德青稞酒等企业所在省市,均存在清香企业少而小、产区集群优势不明显的问题。
即便是在吕梁产区,有政府政策支持,有汾酒龙头带动,有整体产能支撑,有生态、技艺优势,梯队企业形成“群星迸发光辉”局面也尚需时日。
整体来看,清香品类产区意识不强、产能不足和中高端产品价格优势不太明显的问题依然突出。
除此之外,东北产区、西北产区的白酒企业则相对更为散弱。广袤的北方大地上,白酒品牌虽多,但名酒少、品牌弱、产区聚集效应明显不足是当前现实。
觉醒与路径
北方产区打造的独特之处
横向对比,在川酒产区,众多区域优势产区已经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
宜宾产区正从千亿产区向两千亿产区迈进;
泸州产区已建成全国首个白酒制造为主导的专业化、集约化、全产业链园区,形成了功能齐全、链条完整的白酒产业集群;
成都(邛崃)产区已建设成为中国白酒要素聚集高地;
德阳(绵竹)产区也在积极打造“世界美酒特色产区”;
川东北产区则依托遂宁射洪的舍得酒和南充、达州等地的小曲清香酒,积极打造“以酒兴城、以城促酒”的白酒特色产区。
今年2月,在2022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少雄介绍,对企业来说,通过产区化建设的良性监管和引导能有效避免产区内恶性竞争,消除内耗,促进产区内企业协同共赢;对消费者来说,产区化监管可以为产区内各企业的白酒品质增添保障,提升产品、品牌公信力;对整个产区来说,产区建设共聚政府、协会、企业等各方力量,可以助力打造强势产区IP,输出产区文化。
川酒产区化发展的成效与价值为北方产区打造提供了样本经验,也激发了北方白酒企业走向产区化的产区竞争动力。
正如前文所述,在北方产区,黄淮流域核心产区和以吕梁产区为代表的清香核心产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山西省吕梁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吕梁产区白酒产量已达20.3万千升。《山西省白酒产业发展2023年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3年末,全省白酒年产量达到28万千升;《吕梁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吕梁力争到2025年底,白酒产能达到60万吨,产量达到50万千升。
产能提升之外,吕梁产区以汾酒为引领,正携手其他清香品牌构建起新的产区文化、产区品牌,培育壮大“十朵小金花企业”,以图共建更好的清香未来。
除此之外,以黑龙江寒地黑土白酒核心产区为代表的东北产区、以陇南产区为代表的陇酒产区等,也在近几年纷纷组织区域企业走出本区域,开展推介会,以谋求“抱团走出去”的产区化发展。
北方白酒产区意识已经觉醒,接下来的重点在于,北方白酒产区的打造路径有何特殊性?
马勇指出,黄淮白酒产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白酒产量均居全国行业前列,有比较雄厚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酿造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科研技术力量,有较强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
他认为,黄淮白酒产区的未来发展,应着力在夯实基础建设、培育人才队伍、优化工艺技术、推动风格创新、开展技术营销、坚持文化赋能六个方面下大功夫。
对于吕梁产区,有业内人士分析,其未来需要依托两大“定量”,同时在两大“变量”上下功夫。
首先是政府支持和汾酒引领两大定量。近年来,国家、省市、行业协会出台各项产业政策,规范了吕梁白酒行业,为产区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汾酒的迅猛增速带动清香热潮,带领吕梁白酒企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其次是国企和民营企业两大变量。一方面,汾酒向着白酒第一阵营迈进,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以“十朵小金花企业”为代表的产区酒企以“各美其美”的差异化竞争方式做大做强。
对于东北产区、西北产区等其他产区来说,则应当抓住地域、文化、市场、产能、技术等方面中各自产区的长板优势,积极开展品类创新,提升技术、品质,打造优势品牌,并依托区域政策支持,积极组织区域企业开展产区推介会,提升产区影响力,以实现产区抱团发展。
总体来看,如何找到产区自身的独特魅力,在行业掌握属于产区的话语权,对于产区化起步较晚的北方白酒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