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李纨判词和曲的不成熟看法
(资料图)
其实从妙玉《红楼梦》曲《世难容》的结构和用词上,就基本能够看出作者对该人物的整体态度了。“你道是”,“却不知”,“可叹这”,特别是最后的“到头来,依旧是”,这就说明作者整体上对于妙玉的人生态度是不支持的。大家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但也并不能说作者是完全否定了这个人物。“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就不用说了,第七十六回对于黛玉、湘云继续联诗的阻拦,就说明了妙玉本质上是善良的。但“天生成孤僻人皆罕”,这句话实际上就已经对妙玉的这种性格定性了。
很多人认为或者更准确地说希望妙玉在八十回之后会有拯救贾府,至少有挽救贾宝玉的行为。但我觉得这其实和之前说过的87版《红楼梦》电视剧最后让探春和赵姨娘“相逢一哭泯恩仇”是相似的心情。而我依然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请注意妙玉到最后是“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这里的“风尘”,不是变成风尘女子的意思;“肮脏”,也不是肮脏的意思,而是不屈不阿的意思。“风尘肮脏”,意为在污浊的人世间挣扎。那么请大家想想,如果“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的意思是妙玉为了生存,而嫁给了老头子,那么她还能叫不屈不阿吗?那么同样的道理,大家认为妙玉最后会为了救贾宝玉而舍弃自己,那肯定得嫁给有权势的人才行,但这样以来,妙玉又谈何“风尘肮脏”,又如何是在人世间挣扎呢?而且最后两句“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就也不对了。你嫁给非常有权势的人,这至少不能叫“遭泥陷”吧?而且王孙公子也不是无缘了,而是有缘才对。
请原谅我又要说一点不客气的话了。虽然希望妙玉最后会有救助贾府和贾宝玉的作为,和希望探春和赵姨娘最后能够血浓于水,这都是基于读者观众善良的感情。但大家对于妙玉的希望,其实和认为夏朝的灭亡都怪妹喜,商朝的灭亡都怪妲己,西周的灭亡都怪褒姒,吴国被勾践所灭都怪西施,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反过来了而已。贾府被抄家,这可是大罪,是皇帝下的命令,这谁能阻止得了?妙玉嫁给谁也无济于事。
要知道妙玉她毕竟是一个尼姑,本就不应该干涉世俗之事,何况妙玉还是“槛外”的“畸人”,信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铁律,明白再兴盛的家族,也终有倒下去的那一天。在当时的封建礼教社会之下,这样一个弱女子,是不可能救得了贾宝玉的。我认为贾府止于抄家,贾宝玉等人最后能够得救,应该是得益于北静王的帮助。当然这就完全是猜测了。
读者观众这种善良的心理,除了妙玉最后会挽救贾宝玉,探春和赵姨娘最后会相逢一哭泯恩仇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多人所期望的情节,也是源自于这种类似的心理。那就是第四回被贾雨村“远远的充发了才罢”的门子,在最后会做官,如王者归来,亲自审判惩治贾雨村。这实际上也是读者观众的一种善良的因果报应的心理。但是首先这门子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人,他有什么好报仇雪恨的。而且请大家想一想,如果门子最后会做官,还会有审判贾雨村这么重要的情节,那门子会只叫作“门子”吗?这个我之前的文章应该也说过,就好比一个侦探悬疑小说里面,凶案的嫌疑人共有四个,一个只说是死者的律师,一个只说是死者的秘书,一个只说是死者的司机,一个则是死者的合伙人袁昊天,那你说凶手会是谁?“门子”,是他所干差事的名字,这门子不仅连个名字都没有,甚至他曾经是葫芦庙的小沙弥,作者连个法号都懒得给他起了。所以我认为这门子到后面是不会再出场了,该人物的设定实际上和冷子兴是相似的,起到了继续解说故事背景,告诉读者薛家人来历和四大家族情况的作用。我认为后面即便冷子兴会再出场一次,这门子都不可能会再出场了。
就像不久前刚出来的动画片《中国奇谭》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影片结束在孙悟空金箍棒挥下来的那一刻可以不可以?我认为也完全可以。这就是原本的结局,甚至我认为这样的结尾才更加符合该集动画片所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同样的道理,影视剧要考虑更多的东西。首先就是影视剧的观众更广泛,所以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虽然当时的情况,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一棒子下来完全是合理的。但观众会说我不管,我都看到了,孙悟空火眼金睛为什么看不出来这妖怪是好人?肯定会有很多人觉得这样安排有损孙悟空的正面形象。)何况动画片还有很多小朋友要看。(就这样都已经要被骂死了。)其次,小说一般是作者一个人完成的,所以受到的干扰会少很多。而影视剧参与构思的人就非常多了,包括背后的资本也是要插一脚的。因为人家要保证你这个项目赚钱才行,即便不考虑赚钱,也会非常在乎口碑如何。而文学作品相对来说,作者更在意的是主旨能不能更深刻地表达。所以如果《小妖怪的夏天》是一篇小说的话,我认为应该用原本的结局作为小说的结尾。而如果她是一部影片,那么我觉得现在的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由原著小说所改编的影视剧,一般都会比原著小说看起来更加光明,原因基本上也就是我上面所说,大家可以对比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的。
很多人觉得妙玉既然排在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而且还高居第六位,那么她就肯定有非常重要的情节才对,而且她的命运一定会与最核心的人物贾宝玉紧密相关。但这实际上是站在了现代小说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比如咱们现在的影视剧,对于剧中的人物和演员,都是先出来个领衔主演,(这就算是核心人物,)然后是几个主演,(这就算是主要人物,)接下来才是配角。但我也说过许多次了,中国古典小说是不能完全按现代小说理论来进行推断的,特别是《红楼梦》里面的这个金陵十二钗。她的这个顺序我之前的视频也说过了,十二钗的顺序并不是按戏份多寡和重要性来排的。(否则王熙凤就不应该排那么靠后了。)这是石头和贾宝玉“怀金悼玉”的顺序,是作者综合性的一个排序,很难用一个标准去框定她。即便认为十二钗的排序,和与贾宝玉的关系远近密切相关,但这十五个人走向自己的最终命运,大多和贾宝玉并没有多大关系。除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以及“谁知公子无缘”的袭人和“多情公子空牵念”的晴雯之外,元春、探春、迎春、惜春,湘云、凤姐、巧姐、李纨等,她们的最后结局都是命运的必然,和贾宝玉并没有什么紧密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妙玉不是四大家族的人,那么她本来就不应该在正册,所以她肯定是后面有非常重要的情节,因此作者才会把她排在这个位置。妙玉虽然不是四大家族的姑娘,但人家也是读书世宦之家的小姐。第十七回最后说的很清楚了,人家妙玉是王夫人让书启相公写请帖请来的,而不是像那些小戏子、小尼姑、小道姑一样是买来的。我之前的视频也说了,当然可能很多人并不认同,金陵十二钗“正”和“副”的标准,是身份鸿沟的差别。“副”的里面全都是奴仆下人。妙玉虽然不是四大家族的人,但人家居于正册之中,是完全合理的。而作为贾宝玉的“同类”,作为身上集合了宝黛钗三个人物特点的人,作为《红楼梦》里面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她排在这个位置,我认为本身就没有什么不妥,不需要其他方面来给她助力。
妙玉的师父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那最后作者就肯定要让她回乡,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都能够认同。上个视频我已经说过了,妙玉最后应该是不愿屈服于权贵,想要回到家乡,以便维持自己的“高洁雅致”,却得知自己的家族也已经败落了。因此只能“风尘肮脏违心愿”,像普通百姓那样挣扎着生活。如同仙子跌落凡尘,因此才叫“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这个“泥”,指的是普通百姓那样的困苦生活,而不是被谁给霸占了。很多人对于这方面的理解有偏差,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是站在现代平等的观念上来看的,但人家《红楼梦》的作者却本身就是站在古代等级观念的角度来说的。“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我认为这“枯骨”指的是被艰难困苦生活所蹂躏后的身躯,而不是什么嫁给了老年人。
当然我这个人的毛病就是过于较真儿。大家喜欢《红楼梦》,首要的目的就是对应自己心中的感情,然后满足自己心中的想象和愿望。而我做的却一直都是在打破很多人心中的美好幻想。本来像研读《红楼梦》这种人文科学的事情,谁也不敢说自己就完全正确,能做到大方向是对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本身就不应该过于强调自己的正确性,而我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不好,再加上自己脾气也不太好,很多时候确实是自己不对。在此,我针对自己曾经说话不客气的行为向大家道歉:很对不起,多有得罪了。
在众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之中,我认为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讲课视频做的是最好的,(虽然有不少内容我也不太认同,)不仅对于《红楼梦》的大方向把握得非常准确,对于细节的讲解更是非常地到位。我觉得这除了相关知识水平和悟性能力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欧丽娟老师所进行的《红楼梦》研究,是以人物为导向的研究,而不是像某些红学家那样以情节事件为导向进行研究。虽然中国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点古今中外绝对是相同的,那就是小说的核心是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环境是辅助因素,故事情节虽然是小说的骨架,但故事情节只要合理,你可以任意来创作。而人物性格绝对是不能变来变去的,在小说中的一定时期内,人物性格一定要固定下来。即便像《红楼梦》中林黛玉这样性格表现前后有变化的人物,也是有一定平滑性的改变,而不是毫无缘由和征兆地随意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以人物为导向,将人物所有的情节和人物在不同事件中的言行统一起来所进行的研究,更能够接近作者的本意和作品的原貌。而以故事情节为导向,反过来去揣测人物,那么你得到的人物形象就更可能会是割裂的。因而很多人就只能是忽略其中的某些部分,认为那些都是作者在说反话,是褒中贬或者贬中褒。然后只捡取剩下的部分,再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之后,得出自己所认为的人物形象。
就拿晴雯这个人物来说,她的言行表现前后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用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平儿所说的一句话来概括,我觉得最恰当,那就是“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大家可以看一看不同的情节里,只要是晴雯正常说话,是不是就和“爆炭”一样。然后是晴雯的行为表现,那就是一个字——“勇”。当然这个“勇”,并不是完全正面的。就比如第五十一回麝月出去方便,晴雯急着装鬼吓唬她,文中叙述道:晴雯等(麝月)他出去,便欲唬他玩耍。仗着素日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便蹑手蹑脚的下了熏笼,随后出来。宝玉笑劝道:“看冻着,不是玩的。”晴雯只摆手,随后出了房门。只见月光如水,忽然一阵微风,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心下自思道:“怪道人说,热身子不可被风吹,这一冷果然利害。”如果晴雯不是睡在熏笼那里,可能还好些,你刚从热熏笼下来,都不缓一缓,立刻就出去被冷风吹了,那你能好得了吗?之后自然就病了,到后面应该一直都没有好干净,晴雯最后病死,根源我觉得仍然在这里。这其实依旧算是“瓜田李下”的反面教材,面对不利的环境应当有所畏惧才对,而不是一直“勇”过去就完了。当然“勇”的正面表现,那就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这个就不需要多说了。
当然以人物为导向的文学研究也有其弊端,首先就是由于主要人物所牵涉的情节事件太多,那么你要讲清楚一个人物,就必然会是长篇大论。就比如欧丽娟老师的讲课视频,每个人物的专题都有好几个小时。而且我觉得她也并没有把人物所有的方面全部都讲完,只是挑选了应该是她认为相对重要的几个方面来讲。那你想想当你给朋友讲《红楼梦》中某个人物时,你能这么去讲吗?早就听睡着了。或者你要当UP主做视频什么的,你能一个视频好几个小时吗?(除非你先有了名气,才可能会有人看。)所以你给别人讲或者是做视频,还是以某段故事情节为核心更好一些。
另外一个弊端就是对于和人物性格关系不大的一些情节,你就会很不熟。我自己就深有感触,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想真正地把《红楼梦》理解得通透,还是要多看书,多思考。
《红楼梦》里面比较重要的人物,都不是完全负面,或者完全正面的。包括“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的贾宝玉。作者虽然对他整体上是悔恨、叹息的态度,但和妙玉类似,贾宝玉的许多方面作者也是赞赏的。(毕竟贾宝玉是“正邪两赋”,而不是只有邪气。)就比如上个视频说过的第四十一回妙玉说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别收了,贾宝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贾宝玉至少是心地善良之人,人家对丫鬟女孩们是真好。虽然有时候也比较没有担当,自己受了损害也会大发脾气,但相对来说在当时已经是好的了。
说这个的目的,是要强调《红楼梦》人物身上的“两面性”。而且不仅人物有“两面性”,我觉得《红楼梦》这整本书的主旨都有“两面性”。《第一回》的视频我就说过,石头和僧道之间的那番对话就已经揭示出《红楼梦》这本书的主旨了,那就是僧道所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红楼梦》中除了少数有大福、运数好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悲剧的结局,也说明了作者对于人世间是有一种悲观幻灭之感的。第一回最后甄士隐对《好了歌》解注时所说“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和“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仍然是要表达这一主旨,强化了这种悲观幻灭感。人只不过是这世间的过客而已,“公子”与“红妆”都是来历世幻缘的,如梦幻泡影。
但曹雪芹就只表达了这一种思想感情吗?显然并不是。首先作者对那些才子佳人小说的抨击,认为他们所谓的“情”全都是“风月情浓”而已,《红楼梦》所表现的才是真情,作者对此还是非常自豪的。其次,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这么多的人生道理,如果他对于人世间是完全失望的心理,那他又何必说这些东西呢?就像我之前的文章也说过,如果作者完全认为“一切皆空”,那他还何必写这样一个大部头的小说呢?作者在“究竟是到头一梦”的主旨之下所表达的另外一种思想,那就是即便这世界并不美好,即便自己是命小福薄之人,大概率会走向悲剧,也不应该放弃希望,而应当力争上游。(这或许也是作者在艰难困苦之中对自己的勉励。)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这句话首先我觉得比较难做到。既然是看透了其本质,那就说明这本质不太好,那么你还让我热爱它,这肯定就非常难了。我觉得电影《七宗罪》的最后一句台词,可能会更加契合《红楼梦》作者所要表达的:“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去奋斗。我同意后半句话。”
这就是为什么薛宝钗是《红楼梦》这本书许多方面的标杆。因为她的许多观念和言行,正好就是这一主旨的表现。比如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劝说,特别是第七十回宝钗的《临江仙》,对众人所作咏絮词中丧败之气的翻转。
“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似乎只有一生漂泊,最终落入尘埃的命运。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为什么就只能向下,而不能越飞越高,最终落在青云之上呢?
很多人就拿这个为依据,说薛宝钗是有野心,想要借助贾府的力量达到她自己的目的。这个我之前也说过了,首先薛宝钗《临江仙》中的柳絮,指代的就不只是她自己,而是众姊妹们。其次,人家所说的这“青云”,指的也并不就是荣华富贵,而是未来好的命运。就像上个视频说过的,第七十六回妙玉阻止黛玉和湘云联诗,然后说的“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古人是比较迷信的,认为如果你做的诗词都是非常悲观丧败的气韵,那么你的命运很可能也好不了。所以妙玉才出来止住。因此第七十回宝钗才要把众人咏絮词中丧败的气韵翻转过来。
而且我之前也说过,薛宝钗对于精神道德层面高洁的追求是始终如一的,从她由前到后所做的诗词就能够看得出来。第三十七回海棠诗:“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第五十回灯谜诗:“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第七十回咏絮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个我之前《宝钗个人追求》的视频已经说过了。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不值得你“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污浊臭皮囊”,但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那么就应该做好自己应当做好的事情。努力向上,而不是得过且过,只知安富尊荣就好。(要明白古人是有很强的家族意识和家族荣誉感的,和咱们倡导个人主义与独立自由的现代人是不一样的,不能拿咱们现代人的观念来套古代人的想法和事情。)第五十六回宝钗批评探春时所说的那个《不自弃文》,讲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前面说这么多,也是为了方便后面讲李纨。和其他人物一样,李纨也是有优点,也有其缺点的。关键就在于作者所批评的缺点到底是什么。请大家先来看李纨的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的判词首先我认为透露出了《红楼梦》隐藏的一条线,那就是贾兰的成长线。虽然书里面写贾兰的情节非常少,前八十回基本上就出现了两次,但还是反映出了贾兰的成长。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茗烟冲到学堂里和金荣闹起来了,金荣要去抓打贾宝玉和秦钟。后面有人扔过来了一方砚瓦,打在了贾兰、贾菌的座位上,溅了贾菌一书墨水。贾菌骂了一句,抓起砚砖要打回去。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贾菌忍不了,两手抱起书匣子,照扔砚瓦那边扔了过去,却因为身小力薄,没抡到地方,却落到了贾宝玉和秦钟的桌案上。这段情节贾兰的表现,说明他从小就是不惹事的人。小孩子天然不惹事,我觉得很难,这里应该也反映了李纨教育得比较好。当然贾兰这里的表现,也和李纨后来明哲保身的表现比较像,应该也是她教育的结果,当然这一点就完全是猜测了。
还有就是第二十六回,贾宝玉打发贾芸走后,便又懒懒地歪在床上了。袭人就让他出去走走,不让他大白天睡觉。贾宝玉走了一会儿之后,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正纳闷之时,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它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看第四回是怎么说李纨的?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李纨她就只干这些事情,显然她是不会不管这贾兰的,所以学文习武,这应该就是李纨对于贾兰的教育和要求。
那么她对于贾兰的培养成功不成功呢?当然算是成功的。请大家再看李纨的《红楼梦》曲——《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你会发现李纨的判词和曲都与贾兰是脱不开关系的。“恩情”,指的是李纨和贾珠的夫妻之情。因为贾珠早逝,所以是“镜里恩情”,表示这如同虚幻。李纨后半生所追求的就是望子成龙,但这却也是“梦里功名”。一个“镜里”,一个“梦里”,都是虚幻。“镜里”还看得见,而“梦里”却是连看都没有机会看到。
然后这首曲中间的部分就是分别在表述“镜里恩情”和“梦里功名”了。“美韶华去之何迅”,人已经老了,不好意思再提结婚那时候的事情了。况且“带珠冠,披凤袄”,即便再风光,也抵不过无常的性命呀!这里的“无常性命”,很多人觉得说的是李纨自己。但这“带珠冠,披凤袄”,说的是贾兰考中功名之后,朝廷给予李纨的穿戴。所以从这里开始就是“梦里功名”的内容了,从这一句开始针对的就是贾兰了。
连说两句“气昂昂头戴簪缨”,接着便是“光灿灿胸悬金印”,然后又是连说两句“威赫赫爵禄高登”。请大家注意这几句说的都是谁?是李纨吗?“头戴簪缨”、“胸悬金印”,这都不是女人的装扮;“爵禄高登”,在古代当然也不是女人的事情。这说的当然是考中功名之后的贾兰,而且是李纨想象中贾兰的样子,这到后面再具体解释。
而且“也抵不了无常性命”和“气昂昂头戴簪缨”之间连接的是什么?“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就是从说李纨自己到说儿子贾兰的过渡连接语。这里的“珠冠”“凤袄”,是朝廷封赏的贵妇人的服饰,这首《晚韶华》曲重点讲的是“梦里功名”,而不是“镜里恩情”。那么请大家想一想,这些无限风光的形容针对的都是贾兰,那么后面那句“昏惨惨黄泉路近”说的会是谁呢。
“桃李春风结子完”,李纨的一生可以说都是为了培养这个儿子。“到头谁似一盆兰”,她成功了,贾兰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但李纨却没有想到贾兰会是这样的命数,和他父亲一样早逝。所以才是“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如果是一般所认为的是贾兰考中功名之后,李纨这时候死去了,没能享受到儿子所带来的荣耀和富贵,那这就不是“笑谈”了。因为在当时封建礼教的社会之下,一个母亲把孩子培养成人,并且获得成功之后,自己却死去了。那么这个母亲依然会被认为是成功的,别人仍然会嫉妒,在古代没有人会把这样的事情当成笑谈。认为是李纨死去了,没有享受到儿子的成功,这实际上还是站在现代人平等的角度上,从个人主义出发的一种看法。只有是贾兰死了,才会是“空相妒”,才会被“作笑谈”。因为李纨一生的努力都白费了,所考取的功名也没有了,这才叫“梦里功名”。如果是李纨死了,考中功名的贾兰还活着,那就不是“梦里功名”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
而且我认为从“气昂昂头戴簪缨”,到“威赫赫爵禄高登”,这都是李纨的想象,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发生。因为这些装扮跨越幅度太大了,刚刚考中功名的人是不可能就穿成这样的。就算是更多人所认为的贾兰考中之后李纨死了,那她是怎么看到后面“爵禄高登”的?有人说是贾兰承袭了贾府的爵位。贾家的爵位都随代降等到什么地步了?而且你承袭自己家族的爵位,这叫什么“爵禄高登”?只有是立下战功,才能叫“威赫赫爵禄高登”。从“气昂昂头戴簪缨”到“昏惨惨黄泉路近”,这描述的实际上是李纨的一场梦,想象着贾兰出将入相威风凛凛的样子,而这最后一句当然就是梦醒时分了。
最后说一下“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的意义所在。我把它放在最后,就是因为它和我最重点要讲的,也就是作者批评李纨的到底是什么密切相关。这句话说的也非常明白了,李纨为了不受老来贫,没有为子孙后代积阴骘。那么这就和前面的《留余庆》相对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电视剧里面王熙凤在监牢中把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可这样就成了因为我之前帮了你,所以现在你应该帮我了。那么这叫“积得阴功”吗?王熙凤从来都没有想过刘姥姥能帮助自己什么,更不可能拜托她什么事情,这样后面刘姥姥救了巧姐,才叫“积阴功”获得了回报。
而李纨虽然没有干什么坏事,但她也不愿意帮助别人。特别是抠门儿得很。第四十九回她出主意要联诗,还得每人一两银子凑份子。湘云那么贫,人家螃蟹宴作东的时候,也没说让人凑钱的。第四十五回李纨带着众姊妹来找凤姐当诗社的监社御史,王熙凤看出来这是想让她当“进铜钱的铜商”,李纨就笑她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于是凤姐说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李纨可以说是贾府里面收入最高的人了,不仅月钱和贾母、王夫人一样多,还有租子可以收,年终分年例也是最高的档次。就这她都不愿意多拿出几两银子来。还是请注意古代当时和现代的思想观念是不一样的,没有分家那就是一家人,不能以咱们现在独立自主的观念来看当时的问题。因为诗社的正日子过了,虽然我作东,但算是临时起社,所以你们就凑钱来吧。
从《留余庆》和《晚韶华》的对比来看,一定意义上作者是认为李纨还不如凤姐。凤姐虽然做过不少坏事,但更多时候是在为这个家族着想。这两个人物在这方面的对比,用咱们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即便有时候乱作为了,也比什么都不作为的人强。
那么作者对于李纨的批评和讽刺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李纨守寡,没有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所以作者才会讽刺她。这个我不说,大家也应该明白完全是站在现代人爱情至上的角度所想出来的。书里面对于李纨的“坚守”,不仅没有讽刺过,而且一直都是尊敬的态度。当然以咱们现代的观念来看,这绝对属于一种压迫女性、腐朽落后、应当唾弃的思想观念。那么作者批评的是李纨让贾兰考取功名这一点吗?应该像贾宝玉那样只知安富尊荣,贾家败落之后出去讨饭才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贾宝玉就不是《终身误》了,(虽然《终身误》针对的主要是执著于“情”这件事,但也是对主人公的一种总体定性。)黛玉也不应该赞赏“鳌背三山独立名”了。关键在于李纨和贾兰为什么“抵不了无常性命”?她们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的下场?是因为让贾兰考取功名这件事吗?如果贾兰不考功名,像贾宝玉那样只围着丫鬟女孩们转,是不是就可以躲过无常性命了?《晚韶华》曲说的已经很清楚了: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作者对于李纨这个人物的评价非常不好说,主要就是因为她的做法在咱们现代人看来,似乎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问题就在于古代不是独立小家庭,你李纨是贾家的一份子。而李纨的作法就是赚钱的时候我来,花钱的时候你去,尽量用你官中的钱,说她是个守财奴都不为过。这样你虽然没有做什么坏事,却也没有积下阴德,以提升自己后代的命数。(还是要强调一下古人是比较迷信这一点的。)你倒是想到“莫受老来贫”了,却没想到贾兰的命数和他父亲是相似的。
《红楼梦》讽刺的并不是“到头谁似一盆兰”,而是“桃李春风结子完”。批评的是她只想着儿子将来能够出将入相,却没有把她自己该做好的事情做好。“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显然是与第一回的《好了歌》相对应的。“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里强调的是前一主旨“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但我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曹雪芹想要反映的并不只有这一点。人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么就应当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事情,而不是“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贾府的未来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不必坚持严格管理,管他以后会怎么样呢,我“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这个确实非常不好说。因为李纨的表现,在咱们讲究独立自由的现代人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遗憾的是古代是联系紧密的大家族,而不是独立的夫妻小家庭。贾府倒了,个体必然也好不了,和咱们现代的情况完全是不一样的。而且即便是现在笑谈躺平的这个时候,大家心里其实也明白,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份子,有些基本的责任,也是谁也脱不开的。因此,即便是现代社会,人还是必须要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事情。
可就像《红楼梦》里面大多数人的结局一样,即便是努力向上,最后却还是可能会一场空。那么还是我之前曾提过的:人一生的经历,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即便最终只是“镜里恩情”、“梦里功名”,我们也应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感谢所有曾经支持过我的朋友!我计划中想要讲的内容都已经说完了,不想关注那么多人的朋友可以不用再关注我了,下一个文章和视频我都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了。最后祝愿所有人,春节快乐,新年交好运!)
标签: 春节快乐 古典小说 月光如水 金陵十二钗 爱情至上 王孙公子 家族荣誉 安富尊荣 槁木死灰 侦探悬疑 瓜田李下 梦醒时分 人生道理 万缕千丝 善良的心 王者归来
X 关闭
X 关闭